【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法國新任總統沙克吉、即將接任英國首相的布朗以及德國總理安姬拉‧梅克爾這三位領袖,共同構成全新的「舊歐洲」。
二○○三年初,華府當局片面抹殺歷史悠久的西歐強權地位。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表示,堅決反對美英向伊拉克動武的法德兩國是「問題」。布希政府轉而向東物色盟友,結果獲得歐盟新會員國的堅定支持。四年後,在舊歐洲崛起的新領袖極可能將權力天平轉回大西洋。英、法、德可能出現多年來立場最親美的新領導人。
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高德斯坦說:「對美國而言,現有的國際級領袖組合再好也不過。」
洛杉磯時報一日報導,沙克吉、梅克爾、布朗均矢言與美國積極交往,對於自由經濟、以色列等多項重要課題的意識形態取向也與美國相符。沙克吉明顯親美;布朗欣賞美國的政治思想,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均是他的好友。梅克爾則在東德的「新」歐洲成長,喜愛西式牛仔褲,並將修好德美雙邊關係列為首要施政重點。
外交關係協會歐洲研究中心主卡普坎表示:「整體而言,英、法、德領導人有益美國與大西洋兩岸的關係。法、德兩國領導人是親美的務實派。這不意味大西洋兩岸關係從此將雨過天青,事實上可能遍布荊棘,然而已非以往的高度緊繃可比。」
歐洲是否出現新三強,繫於歐洲各國領袖能否近期內推出歐盟新憲,美國對美歐雙邊關係則不抱幻想,因為英國首相布萊爾本月底下台,意味美國將失去一位最堅定可靠的伊拉克事務盟友。
外界對於布朗的外交政策理念所知不多。在他擔任英國財政大臣期間,英國人得以享有難得的長期經濟繁榮,然而他迄未說明打算如何處理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此外,布朗也仍未說明他對以阿衝突,以及對伊朗實施強硬制裁的見解。他深知必須與布希保持距離,以免落得對布希「盲從」的批評。他曾經表示,在與美國交往的過程中,英國領導人必須捍衛英國的國家利益。
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在布希卸任前,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不可能完全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