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樣是聯考的季節,在台灣的大學聯考以及在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都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不同的是,基於兩百多年的會考傳統,法國是以哲學科目的考試展開,而且年年的哲學題目都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討論,媒體更是請哲學家或是作家就此題目作答,並在平面媒體上大篇幅刊載,或是在廣電頻道中作長時段討論。

哲學考試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一大傳統特色,不同於歐洲其他國家僅是聊備一格的哲學史介紹,法國是歐洲唯一在高中教授哲學課程的國家,選擇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七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社會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四小時和三小時的哲學課,教育部強調哲學課程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

今年的試題反映了政治現實,例如經濟社會科的試題「工作能夠讓我們贏得什麼?」回應了此次總統大選中有關工作價值的辯論,理科的試題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比有什麼意義?」或者「欲望能夠從現實當中得到滿足嗎?」技術類舞蹈音樂與技巧專業科則有「人能否不要國家?」

一如往年的題目,較少針對心理學和形上學出題,而是涉及高中哲學課程討論的主體、文化、理性與現實、政治、道德等大綱,如「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藝術是一種語言嗎?」「不服從法律是否可算是理性行為?」「是否一切問題都應依靠國家來解決?」以及歷史的「如果是你,會往廣島長崎扔原子彈嗎?」等考題,在左右派對社會福利和自由經濟路線的辯論越來越激烈時,自二○○二年起強調「自由」和「國家」的概念也多成為考試的主題。

對科學的反思也常被提出,如「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經驗可否表明什麼?」在生活上「我們是否有可能成為某種科技產品的奴隸?」「經濟學家是否應當寧要幸福而放棄真理?」等都是目前每年的出題範圍。

由於哲學的訓練是要讓學生負起個人以及公民的責任,以哲學分析顯示演繹推理的理性力量,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相應推論。所以,改卷的教師都傾向在哲學的作答中瞭解學生的邏輯性,對題目的分析和比較、有質疑文本思考,以及就此文本發展辯證思考的能力,因此擺脫陳腔濫調以及背誦哲學史的束縛,以理性思考解釋批判成為必要。

哲學考試的傳統對法國人而言是一種「文明賭注」的驕傲,就像密特朗總統晚年和友人談到他的私生女瑪薩琳時,會以她高中會考的哲學分數是十六分,非常驕傲「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的哲學分數」!不過,新上任的法國總統薩科奇的哲學考試在二十分中僅得到九分的事實,也讓學者正視到學生面對抽象問題的焦急,菁英式的哲學課程教學理念是否要改革,或是如頑石般的抵抗現實,則是每年哲學考試後,教育界自己的考題。

文章來源


何謂國家

國家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依據馬克斯·韋伯的定義,國家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權。因此國家包括了一些機構如武裝部隊公務人員或是國家官僚法院、和警察。在國際關係的理論上,只要一個國家的獨立地位被其他國家所承認,這個國家便能踏入國際的領域,而這也是證明其自身主權的重要關鍵。

雖然國家一詞通常廣泛用以稱呼所有政府機構或統治行為—古代或現代皆然,但現代國家制度的許多特色要直到15世紀的西歐才開始出現,並且在獨裁主義資本主義的崛起中達到高峰。

幾個歐洲的君王國家—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格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和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都展開了各種增強中央集權和經濟控制的計畫,他們逐漸發展出許多在今天被稱為「現代國家」的特色。這種中央集權的過程牽涉到政治邊界的劃分,歐洲的君王們逐漸擊敗其他的權力來源—例如教會或勢力較小的貴族。取代了封建統治下分散的制度,改以大規模、統一的國家來統治逐漸浮現的既定領土。

文化和民族的同質化在現代國家制度的發展裡也扮演了顯著角色。自從專制主義時代以來,國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民族作基礎所組織的。不過,即使是在種族同質化最深的社會裡,國家和民族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因此國家經常主動促進民族主義以強調國民對共同的象徵和民族的認同。

也是在這個時期,「國家」一詞開始被政治論述採用。不過這一詞的起源依然具爭議性,馬基維利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運用國家概念的人,他在1532年出版的君主論一書裡以國家一詞來稱呼擁有領土的主權政府。不過,對於國家的主權概念要直到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等英國思想家的年代才出現。

自從偉伯以來,大量的文字作品都論述了「現代國家」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宣稱國家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利益和社會等級的鬥爭,而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如偉伯和艾彌爾·塗爾幹的流派則強調非社會階級的參與者。另一個問題則在於國家的形成究竟是由內部動力和衝突所推動的,或者是由國際的動力如戰爭帝國主義、或經濟支配所造成的。馬克思主義者通常主張,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的浮現是重要的標誌,這也與民族國家的形成相符合。

 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