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記者藍孝威/綜合報導
大陸歷中文化名城多,目前有一百零七座城市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單;但在許多城市取經濟開發捨文物保護的情況下,許多古城雖在保護名單之列,已名存實亡。
以北京市為例,它是中共國務院一九八二年評選出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北京部分歷史建築毀於戰火,目前更在城區改建時大量消失,現代化的摩天高樓拔地而起,原有的牌坊、宮門、城牆、四合院、胡同,一個接一個被拆遷,只留下孤零零的紀念碑,如元大都城垣遺址、皇城根遺址公園等,讓人們憑弔歷史。
藉辦奧運之名,北京急速改建、擴建,在「新北京」的名號下,只剩下不足老城面積百分之十七的廿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歐美國家舊城保護範圍可以達到全城的八成、甚至百分之百,相較之下,北京的現代化,讓歷史從市民的記憶裡蒸發、消失。
大陸其他地方,即使古城鎮已列入「歷史文化名城」,並非從此高枕無憂,經濟開發與建設,依然是扼殺歷史文物的劊子手。
在地方政府高舉「舊城改造」的大旗下,清末鴉片戰爭戰場定海古城被夷為平地;湖南長沙福源巷卅七號「左公館」一夜間被鏟平,湖北襄陽部分宋明城墻也是一夜間被推倒;河南安陽穿城修路,嚴重破壞歷史街區;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名存實亡;南京老城已經拆遷改造完畢;山東濟南花費人民幣廿二億元,四十四萬平方公尺的特色街道消失在推土機輪下;河南開封覆蓋著現代化的草坪,鄭州古城全部翻新;許多古城已名存實亡。
已列入保護名單的古城尚且如此,遑論那些未列入重點保護的文物和歷史名城,更被任意毀損。學者面臨歷史遺跡遭大量毀壞的狀況下,要做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談何容易!
看到這則新聞,真的蠻感慨的...
為什麼,無論是台灣或是中國,都沒辦法努力地去延續文化歷史的傳承意義呢?有時候只是為了一個意識想法的差別,就不顧一切的毀掉存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更可笑的是當事者還義正嚴詞的說這是為了國家好;有時候,只是為了一時的需求,而捨棄了保有以往年代風格的文化建築,彷彿又是另一場殘酷的文化革命。捨本逐末的故事,好像總是不停的在東方國家上演著。
反觀歐洲,尤其是經歷過世界第一、二次大戰的國家,就算那些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已被狂轟爛炸到宛如廢墟,但他們仍是盡全力的依照原貌進行重建,雖然許多建築早已不是原本最初的模樣,但其傳承歷史意義的用意已經達到了,這樣就足夠了。再看看我們,許多古蹟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戰爭的摧殘,卻早已不復存在...
誰說新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 至少在建築這部份,完全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