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佩芬
在一個人人崇尚成功價值觀的社會,竟然有人專研「失敗學」,沒搞錯吧!
的確,坊間討論「成功學」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對於成功之母——失敗,卻少有系統性的研究,許多人不免喟嘆:「名人傳記讀了不知凡幾,但別人的方式我用起來,似乎就是差了一點!」
如果您也有同樣的感觸,畑村洋太郎所點燃的「失敗學」研究,或許正是您所需要的解答。
日本社會新顯學:「失敗學」
專攻機械設計的東京大學教授畑村洋太郎,從自己實際參與機械設計的挫折經驗,以及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摸索找出解答」的教學方式出發,整理出一套面對失敗的思考邏輯。卻沒想到,這個原是討論如何面對實驗室失敗的主題,竟意外獲得職場上班族與經營者極大回響,在日本形成一股討論「失敗學」的旋風。
之後,畑村洋太郎寫了一系列探討「失敗學」的著作,包括《失敗學》(台灣先智出版)、《失敗學法則》(臉譜出版)、《實驗的設計續篇:學習失敗》、《徹底檢證東大:將絕對失敗轉變為成功的技術》、《活用失敗的工作術》、《教導孩子的失敗學:任何人都會失敗》等書籍,儼然成為日本研究「失敗學」的權威。
別人成功經驗無法複製
或許,我們可以拿「放大鏡」與「望遠鏡」做比喻,來瞭解「失敗學」與「成功學」的差異。失敗學主要是聚焦於當下的失敗或困境,如同拿著放大鏡仔細檢視每一環節,著重「如何抽絲剝繭,正確挑戰失敗」,進而達到成功彼岸。而「成功學」的思維邏輯,則像是拿著望遠鏡,高倍數放大觀察「偉人如何邁向成功路徑」,希望透過複製前人的成功經驗,提高成功機率。
然而,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真的有幫助嗎?畑村洋太郎舉《橋為什麼會斷》書中案例,說明「只依賴成功案例指導手冊」,一切只會照章行事的危機所在。
他指出,每一座橋從設計到建造過程中,其實都是挫折不斷。但後繼造橋者卻經常忽略前人「曲折、繞道而行」的失敗經驗,而只把前人建造方式當成「直線、唯一」的正確之道,這是相當危險的。因隨著橋樑規模的不同,前人當時採用的強度、韌性與安定性等要素,不見得適合當下情境,此時若一味堅持過去的成功經驗,則橋樑斷裂意外將很難避免。
這套理工的邏輯思維,同樣適用於職場環境甚至日常生活。現在,不妨跟著畑村洋太郎理工的思維腦袋,透過扼要圖示與簡單法則,逐步打開失敗的黑盒子。
失敗學法則1-逆向推演,找出失敗關鍵
大部分人面臨失敗時會問「為什麼」,但光這樣還不夠。在畑村洋太郎的思維裡,失敗可拆解為要因、關鍵與結果三部分,「要因」是通過「關鍵」這條管子而形成的「結果」,因此如何從外顯的結果中,逆向探究隱藏在背後的要因與關鍵,是踏入失敗學必修的第一課。
舉個例子,業績欠佳的業務員小王發現,在他過去的銷售經驗,成交者都是低價車款,因此一開始他將業績不佳歸咎於「經濟景氣不好」或「現在負責的車種不好賣」(第一步:嘗試瞭解失敗原因)。然而,在相同狀況下,老李業績卻紅不讓,小王因此推敲,或許問題出在銷售方式有差異(第二步:進一步找出可能的「關鍵」,也就是銷售方式,而把景氣與車種列為可能的「要因」)。
他回想自己的銷售失敗案例:客戶A先生抱怨「車很便宜,但配備陽春」,客戶B先生抱怨「車雖便宜,但怕不耐久」。因此精確來說,小王所謂的「銷售方式不同」造成車子賣不出去,其實是因為他篤信「低價策略」的緣故(這個才是真正的「關鍵」)。
透過逆向思考找出關鍵後,小王可進一步讓各種虛擬「要因」與「關鍵」結合,推估可能的虛擬「結果」。
如「A先生有錢,喜歡設計有質感的車」,這個虛擬的要因,配上自己慣用的低價策略,就造成「車雖便宜,但整體車子造型看起來很土,所以A先生不買」的結果。再如把虛擬要因「精打細算的B先生不願一直換車,所以想買耐久車款」,配上低價策略這個關鍵,就造成「車雖便宜但可能用不久」的失敗結果(第三步:將虛構要因加入關鍵裡,導出各種不同結果)。
因此,小王總結自己的銷售失敗案例,找出了共通性:「對那些不在意價格,只在乎車子其他特質的客戶,低價策略行不通」(第四步:把要因、關鍵與結果的關係一般化)。真正找出關鍵後,小王終於明瞭,死抱單一銷售策略是行不通的。
失敗學法則2-1件重大失敗,有300個微小徵兆
在畑村洋太郎看來,失敗屬於或然率現象,是可以事前察覺或預防的。他以1941年在美國災害保險公司上班的安全技師韓里奇(H.W.Heinrich),對意外災害所做調查而提出的「韓里奇法則」為基礎,解釋失敗的或然率。
韓里奇法則指出:一件重大災害的背後,通常有29件輕微程度傷害的災害,以及300件令人捏把冷汗的案件。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在「或然率」下所隱藏的巨大冰山。若枉顧或隱瞞看來無關緊要的小失敗或抱怨,甚至假裝不存在,重大慘劇遲早會降臨。
失敗學法則3-三不管地帶是失敗溫床
不論是產品技術或企業組織,生命週期都可區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與衰退期,畑村洋太郎特別強調,成熟期是最容易蘊藏失敗種子的階段,絕對不能輕忽成熟期或利潤高峰期所出現的「質變」。
這是因為在成熟階段,已從多次失敗經驗中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對員工都以制式化的教育方式加以訓練,太過簡化的結果,久而久之員工已不瞭解原始規範的意涵,而只會依循制式手冊行動。
此外,從組織面來說,成熟期也是各部門最容易產生「間隙」(三不管地帶)的階段。因為隨著組織趨於成熟,內部職掌分工也愈明確,這雖然可以提高運作效率,但缺點是容易造成本位主義,各部門自掃門前雪,「不關我的事最好還是少開口批評」,反而不如組織在萌芽發展階段時,每個成員都會關心整個組織的成敗,因此會熱情關心自身以外的事情,雖然衝突摩擦在所難免,卻可減少「三不管地帶」的出現。
「間隙是失敗的溫床,摩擦與爭執則是避免產生間隙的方法,」在許多企業組織開設失敗學課程的畑村洋太郎,對於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部門爭執,有著另一種詮釋。
失敗學法則4-錯誤示範和正確示範一樣重要
在日本這個崇尚「品質管理」的社會,當組織步入成熟階段時,也要避免「一切按照手冊行事」的危機。畑村洋太郎指出,成熟期的企業經多次嘗試錯誤後,只剩下能提高作業效率與利潤的「最好方法」,並為了維持品質穩定,因而把作業流程「手冊化」。但必須留意的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技術人員往往也變得只會照本宣科,創造力與觀察力都逐漸下降,人的視野都變得狹窄起來!
這也是畑村洋太郎為何在教學上捨「正確答案」就「錯誤示範」的原因。他發現,那些只會「正確方法」的學生,固然可輕易解決過去曾發生過的問題,然而他們在設計領域最重視的創新力上,卻顯得相對貧乏。因此,他寧可傳授「錯誤的示範」,也就是透過「瞭解失敗原因」,讓學生更能深入創新的過程。
失敗學法則5-牢記暗號,重視直覺
聽過「7與10」、「10公分,1度,1微米」這些口訣嗎?這些口訣,在畑村洋太郎眼中,可是相當重要的「暗號」!
所謂暗號,是指各行各業做事前一定得想到的「下意識著眼點」,這些著眼點或許一開始只靠口耳相傳,但若想降低失敗機率,最好把暗號轉化成為數據、文字、圖像等「形式暗號」,像咒語般默記於心,未來若發生異常狀況,就很容易透過暗號先有所感,找出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
如金融界的「7與10」,代表若採複利7%計算,10年後金額將會成為本金的2倍;若利息為10%採複利計算,7年後也會成為本金的2倍。而在超精密機械設計中,有個「10公分,1度,1微米」的口訣,代表10公分長的物件,溫度每上升1度就會延伸1微米,這些都有助於洞悉問題的著眼點。
除了「暗號」,畑村洋太郎也認為「直覺」是經驗的精華,兩者都是防止失敗的大功臣。與暗號不同的是,直覺往往無法用數字或圖像表達,但它會在頭腦中形成「自動避開失敗」迴路,通常曾有下判斷的經驗,或曾承擔成敗責任的老手,都會有這樣的直覺。
失敗學法則6-找出代表性案例,將失敗過程知識化
看過太多企業在面對失敗時的驚慌失錯,畑村洋太郎建議,當組織面臨重大危機時,當務之急是先穩定心情,以「明天會更好」的態度,避免陷入絕對的失望。他強調,一味忙著追究責任歸屬,對於避免重蹈失敗覆轍並無助益,最好是讓當事人以自然的方式回述當時情境,以建立切實的失敗檔案,這是傳遞失敗學的重要訣竅。
他說,許多意外事故檢討報告,總是透過客觀第三者寫成,難免會出現批判性的彈劾論調,而且這種「客觀性報告」,往往會流於無趣枯燥。相形之下,法國一家高科技公司,透過專業人士與失敗當事人溝通的做法,頗具參考價值。
這家公司刻意培養多位年輕女員工,專門與公司核心技術的退休人士進行訪談,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營造與晚輩輕鬆聊天的情境,使這群人能自在地把當年失敗的經驗與資訊毫無保留地傳達出來,這種方式不但被多數受訪者接受,成果也頗受好評。
至於如何記錄並傳遞失敗教訓,更是一門學問。畑村洋太郎指出,想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絕對不能在「完整記述事件始末」後便畫下句點,還必須做到「知識化」與「傳遞」的步驟。
以一份完整的失敗案例報告來說,必須先從背景、經過、原因、處理對策等各層面記述失敗內容,並從直接間接原因、組織人員心理、當事人主觀想法與感受等不同角度,做一整體總結。
除此之外,也要思考如何透過簡捷的搜尋方式,讓未來員工能在最短時間內,從這些案例中找到前人失敗的軌跡,並加以避免。「知識化的必要前提,是要分門別類找出代表案例,」畑村洋太郎指出,2萬筆失敗紀錄,其實一般來說用300個代表案例,便綽綽有餘了。
這6道簡易心法,不僅可做為個人或組織失敗時的參考,進一步來說,畑村洋太郎也認為日本想跳出經濟與社會創新瓶頸,就必須從「教導錯誤示範、瞭解失敗原因」,進而改變日本人對失敗的價值觀開始。從這點來看,「失敗學」不僅對職場工作者值得一讀,對於一心想朝創新產業轉型的台灣來說,也可從中找到啟發的觸媒吧!
ref http://tw.myblog.yahoo.com/charlie-999/archive?l=f&i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