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賓靜蓀 出處:天下雜誌 第360期 2006/11/22 出刊
德國的高等教育制度,長期以來創下不少「世界第一」:大學畢業生的年齡最老、休學
比例最高……, 在全球大學排名中,也幾乎都落在百名之外。 要治好重重沉痾,德國
也準備好下猛藥。
二○○六年十月十三日,是德國高等教育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天。
這天,德國各大學校長聚集一堂,等待「德國科學研究總會」(DFG,相當於國科
會)宣布德國有史以來第一份「菁英大學」的名單。這份名單不僅有關校譽,更重要
的,還關係能否分食高達十九億歐元的經費大餅。因此,現場氣氛極為緊繃。從屏氣凝
神到結果揭曉之後的歡呼、扼腕,像極了世界盃足球賽的冠亞軍爭奪賽。
結果大至不出人意表,菁英大學都集中在南德。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科技大學、卡爾斯
胡(Karlsruhe)科技大學,以「最具未來性」的躋身世界學術頂尖發展計劃,從七十四
所申請初選、十所參加決選的大學中脫穎而出。
打破平等思維
這三所「德國的常春藤」不僅打破德國教育強調平等均衡的傳統思維,而且肩負重任
──代表德國,和哈佛、牛津等名校競爭,在全世界搶人才,爭取最聰明的學生、最有
前景的年輕學者以及最優秀的教授。
DFG 也宣布了另兩項同時獲得經費補助的大獎:十八個有最佳共同主題博士班的研究
所(例如柏林洪堡大學的「心智和腦研究所」),以及十七個卓越學術群聚
(Exzellenzcluster,例如亞痕科技大學的「超高速流動資訊和溝通計劃」)。
前者鼓勵德國學界跨領域合作,培養高級學術人才;後者強調基礎研究和應用結合,以
大學為中心,整合有地緣關係的研究機構和產經單位,創造區域優勢。
DFG的這項創舉,目的就是要提升德國大學在人才全球化的 競爭力。整個甄選歷時三
年,為求學術獨立和客觀,DFG排除一切政治力量的干預,延攬英美知名大學的國際級學
者擔任甄選委員,手筆、陣仗、補助款項之大, 都屬前所未有。在各大學掀起的改革
行動,較立法更直接、影響更為深遠。德國上下都一致認為,菁英大學甄選,是「一種
典範轉移」,也是「一個不能逆轉的方向」。
德國各大學這幾年的改革腳步極為快速且徹底。除了菁英大學計劃的督促,還有履行
波隆納宣言的壓力:二○一○年必須全面導入學士制,並且將學生的學習時數和成績,
轉換成世界通用的「學分」。
「縮短學生畢業年限」在德國也是革命性的行動。德國是全世界極少數不授予大學學士
學位(僅有碩士學位)的國家,因此長期以來創下幾個相當諷刺的「世界第 一」:大學
畢業生的年齡最高(從進大學到拿到碩士平均要七年);休學比例也最高,在某些系所
甚至高達八○%!而且修習課程和能力的計算方式和其他國家不能 相容,造成國際交流
的困難度。
為讓不想繼續念碩士的學生,在三年之內修完一百八十個學分,具備就業能力,取得學
士文憑,德國大學各個系所卯足了勁,將所有課程重新設計、統整,更實用導向、更能有
效評分,許多大學教授起初還不太能適應。
因為,根據十八世紀德國學者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人文理想而設立的德國
大學,曾經是全世界大學的標竿。洪堡認為,大學應該是培養個人人格的地方,不是職
業訓練所,大學生應該享有一切 學術自由,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何時完成學業;大學也
應該是全科研究大學,提供一切可能性。
但這樣的自由放在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卻變成一個惡 性循環:每所大學齊頭式
平等,同質性高,缺乏特色;學生則迷失在眾多選擇的叢林中,結果學非所用。德國大
學在全世界的排名低落(幾乎都在一百名之後);德 國科學家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
獎,是在十七年前;德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很低(只有四%的大學教授來自外國)。這
些都已經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德國大學也開始著手改善長期以來的財務困境。大學開始評估各系所的「業績」。
重點支持具有優勢的系所;鼓勵各系所向大學以外的組織、機構爭取所謂「第三經
費」;某些冷門的小系遭到裁撤或合併的命運。
上大學不再免費
上大學不再免費,則是一個最明顯、最切身的改變。過去幾年,只有到畢業年限卻
還沒畢業的「老學生」必須繳學費。從今年十月起,每個新生每學期都必須繳四百到六
百歐元不等的學費。雖然對龐大的財務缺口僅是杯水車薪,但已經對學生有警惕效果。
另一個還無法立即改善的問題,就是懸殊的師生比。大學密度最高的北萊因威斯法
倫邦(Nordrhein Westfalen,盧爾工業區所在的一邦),大學師生比平均高達一百
四十五比一。大學系所缺錢,無法聘用和學生人數成正比的中層老師,固然是個阻礙。
但 是,德國的大學教授任用資格認定,也成為改革絆腳石。
根據德國的學術傳統,獲得博士學位,僅能在大學擔任講師或助理教授。要成為大學教
授,還必 須完成一個教授資格論文(Habilitation)。年輕的學者無法在教學跑道上提
早出頭,運氣好的,必須遊走在不同的研究計劃中;運氣不好的,甚至得 免費教學,或
者成為高學歷的失業人口。
不過,正如此次多位擔任菁英大學甄選委員的觀察,德國大學的平均素質雖然比上不
足,但比下有餘。「比起英 國美國名校以外的大學,我們一點也不差,」德國達姆斯塔
大學菁英研究員哈特曼持平表示。德國大學在語言學、機械工程、奈米科技和分子遺傳
學的成就,也已經 具備世界水準。德國麥肯錫顧問公司負責人克魯格也說,「我們必須
維持這種平均不差的水準,然後再培養幾個超級明星。」
DFG主席溫納克認為,好大學的必要條件是,擁有單一領域或相關領域的研究優勢,並
擁有選擇學生和教授的自主權。「世界上沒有一所每個科系都好的大學,即使哈佛、耶
魯也是如此。」他的看法已經逐漸成為德國人的共識。
目前,德國《大學法》已經鬆動,給予大學更多財務、人事的自主權,企業贊助大學
也不再是禁忌。德國通訊公司伏得風已表示,未來五年內,將免費提供三所菁英大學的
先進通訊設備和科技,其他企業也有意跟進。
唯一美中不足的,人文社會學科似乎在這次菁英大學甄選中全數落敗,僅有一個入選
的卓越學術群聚和四個共同主題博士班,來自人文社會學科。原因出在甄選標準和規
則,如科系整合、跨領域研究等,都比較適合自然理工學科。關於這點,DFG也承諾下
次一定改進。透過競逐菁英大學,德國高等教育界充滿正面的動力和氣氛。明年,將有第
二屆的菁英大學甄選。
當然現在還不能斷言,德國的菁英大學何時能和英美名校平起平坐。但是德國的莘莘
學子已確定成為這波大學改革的最大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