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重新打造自己
》是近期所讀的第三本書了,也是我所讀過的旅行相關書籍當中最讚賞的一本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心理學者,因此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會有種感覺彷彿自己正在跟一位心理醫生對話溝通似的,由活生生的事例去引領讀者探索許多旅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反思旅行會帶給人生的另一層意義與變化,簡單的說就是整本書中所要表達的重點"蛻變",即是從原本的自己變成另ㄧ個自己的過程。對於一個有過自助旅行經驗的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能會與書中的字句產生許多的共鳴;而對於一個不曾有過自助旅行的讀者來說,看完之後很可能會冒出許多的疑問與驚嘆,驚訝於旅行所能帶給人們的變化是否真是如此?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後的那句_旅行不是對正常生活的逃避,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事實;旅行提醒了你,在你活著的每一刻裡有哪些可能,正等著你去嘗試、去體驗。有了這層省思,旅行才能幫助你達成生命的蛻變。

 

或許,開啟我對自助旅行興趣關鍵真的是碩一那個寒假的逃避! 回想當初,滿腦子只想著如何逃避那些惱人又充滿挫折的實驗與數據,晚上則是不斷的想著諸如人生意義之類的迴圈類問題,因為,真的很可悲啊! 當時自問我汲汲營營的竟只是那幾張印著小孩身軀的鈔票和成堆沒有意義的數據,除此之外的生活價值簡直是微不足道,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痛苦極了! 然而,時至今日,支持我持續旅行的動力卻是另外那句在你活著的每一刻裡有哪些可能,正等著你去嘗試、去體驗。每次旅行之後,總感覺人生真的就像是一段漫長的旅行,途中真的會有無限的可能,無論是ㄧ個新想法的啟發,或只是一個觀念的轉變,都是相當珍貴的蛻變

 

還有幾句我覺得寫的不錯的句子,在此一併整理。

 

很多時候,出國旅行的人帶了太多不該帶的東西-我指的未必是衣物,而是指過多的期待和刻板印象,以為去到非洲就該見到身披獸皮、手執長矛、滿臉彩繪的野人。

 

旅行之所以使人學的更多、更快,原因之一在於你必須用實際行動滿足你當下的需求。這裡我所指的是非常基本的需求-找食物、維護自身安全、解決交通問題,並且沿途不讓自己閒著。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在本世紀所提出來的一個道理:旅行的目的不在觀賞異地風光,而在以觀賞異地風光般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國家。

 

米勒(Henry Miller)我們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

 

不要在意乍看之下的醜陋,而要學著去細細琢磨出其中的美。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的企圖心、太多的奮鬥,夠了。也許,在異文化裡最能引領你去品味生命的方式,就是擦亮雙眼,把週遭的一切瞧個仔細。在人生的旅途中,若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請記住,路上的點點滴滴遠比目的地更值得你關注。

 

你這一生真正擁有的,唯有時間而已,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幻象。每一次心跳的同時,你的生命便又流失掉一秒鐘;你的心臟、身體都在一點一滴地慢慢老化,即使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此刻也不例外。  

 

旅行之所以能使人長進,不只在於它逼使你改變,更在於它幫助你了解、欣賞不變的可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tinlin 的頭像
    martinlin

    牽手和分手來自同一雙手

    mar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