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時電子報]

2006-03-21 02:11/本報訊

「知識就是力量」。不!知識從來不曾產生巨大力量。知識只是鋼鐵,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器具或武器。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源自於想像。

有創造力才能領先,不能創造則注定追隨的命運。培養下一代在廿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力,理當是台灣當前教育的明確目的。

台灣教育的問題核心出在哪裡?雖然我並不想這樣說。但是,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話言猶在耳:「我們作品的高貴之處,植根於兩項艱難的誓約;對於明知之事,絕不撒謊。並且奮力去抵抗壓迫。」台灣價值之病和台灣教育之病的最大象徵就是「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到今天,仍然還沒有能力靠自己培養出任何一個創造性領袖。或者,這樣說比較公平,即使有極少數的創造性人物誕生在台大校園,台灣大學也不具「國際認證」的公信力。

我幾度和赫爾辛基大學博士班學生馬帝聊天。他在台灣大學唸過一年書。他說:「我受不了台灣教授和大學生。」他一點生氣的語氣都沒有。

「舉個實例好嗎?」我笑笑地問。

「比方說,一個題目出來,我們芬蘭的學生會很簡要的提出一些相關的理論和見解,然後把重點放在我們自己的看法。台灣不一樣。比方說,我提出四個已經有的理論。他們馬上會說,不對,有五個,你少寫了一個。還有的會告訴你該去讀甚麼書和甚麼書。他們並不關心你有甚麼自己的想法,只告訴你,你書讀得不夠多。只要書讀得夠多,引經據典,不要漏了,就會有高分。有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是那麼重要。」馬帝越說語調反而越平靜溫和。

台灣的教育體系一直是創造代工業最棒的體系。教育部長聽令於總統。校長聽令於教育部或教育局。聽話就好。老師教的全會就是一百分。這種教育培養出台灣人很高的理解力。老師和課本教的如果不能理解,就不可能有好成績。照著別人定的規格、標準去做,理解甚麼是重點,做出別人所要的,全世界大概少有國家可以比台灣人強。台灣的教室就是代工廠。學生是產品,老師是工人,校長是工頭。對台灣人來說,天下無難事,只有原創比較難而已。

台灣的產業外移根本的核心就在教育。那是台灣經濟上缺乏「原創性」的惡果輪迴,再有錢,工廠再大間,都禁不起一個國際性的產業大轉型的衝擊。

台灣的教育和考試方式無法鼓勵原創。既沒有「台灣識別」,也沒有「價值典範」。台灣最優秀的年輕人,令您不得不佩服的年輕人進了台大醫學院。結果呢?畢業當醫生,就此結束了一生。

ref:]http://news.pchome.com.tw/internation/chinatimes/20060321/index-20060321021124241300.html

我想,
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嚴重...

我就拿台灣國立清X大學來說吧,
校內的博士班學生做的也幾乎是代工,
而博士班學生的客戶是自己的老闆,
老闆需要什麼,學生就必須要做出什麼,
老闆想要的是個聽話,會做實驗的學生,
有沒有國際觀,有沒有創意,都不在意,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不過,
其實這跟大中華文化也有關係,
從小老師父母都教導孩子要服從,
一有自己的想法馬上就被訓,被否決,
久而久之,
會變成怎樣的人也可想而知了。

這些問題到什麼時候才會有所改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tinlin 的頭像
    martinlin

    牽手和分手來自同一雙手

    mar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